三元奶粉和国内一些大型乳企,采用的是“湿法”生产,液态牛奶加入营养元素,再经过均质、杀菌、喷雾干燥,最后生产成奶粉。实验室里正忙着质检的工作人员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奶粉的新鲜度和营养更均衡,“湿法”也正是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工艺技术。
“洋奶粉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
在京郊永乐店的绿荷牧场,一头头精壮的奶牛撒着欢踱步,它们吃的是高规格的“营养餐”,还随着不同的季节变换口味。每头奶牛耳朵上都有编号,脚踝上还戴着“运动环”——它能储存奶牛的身份和运动量,后台技术人员以此就能判断奶牛的健康情况。为了防止微生物进入牛奶中,挤奶全部实现自动化,输奶管道全封闭式,因此牛奶根本不和外界接触……正因如此,绿荷牧场菌落数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甚至还优于欧盟标准。
兴建一所牧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么大的投入中小企业无法承受。而这样的优质牧场,三元所属的首农集团共有13个。
在三元奶粉的生产工厂,每天不到九时就有全封闭奶车载着牧场刚采集的新鲜牛奶,准备接受检验。“第一道检测就有几十项指标,我们也要自己喝一口做‘人体实验’呢!”司机张师傅说,“我们运奶的工作每次都争分夺秒,这样的牛奶才最新鲜!”
超市货架上洋奶粉“漂洋过海来见你”,不过它们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喝。吴松航说,不少洋奶粉在原产地国家是按照“湿法”工艺生产,但来到中国后没有固定奶源保障,因此也采用了干法生产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欧美奶粉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含量比例与国内标准有差异,不完全适合中国婴幼儿体质吸收,而铁、锌元素等一些微量元素配比也有不同,中国国内生产的婴幼儿奶粉,执行的是国内的营养标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母乳对婴幼儿最好,让奶粉最大程度接近母乳,成了三元研发团队正在啃的一块硬骨头。在科技部支持下,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三元。“希望能由此解决乳粉业的共同技术问题,实现自主开发和国产化,一定要振兴国产乳粉产业。”吴松航语调铿锵。
“铁了心做好国产奶粉”
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了国产乳业难以言说的痛,不少奶粉商家“倒戈”卖起了国外的牌子。这对于刚刚成立奶粉事业部的三元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丁点儿都没占上。不过作为少数未涉及的国产奶粉品牌,三元决定走出首都,开始布局全国市场。
“开拓市场最难,我们就是从零开始做的。”吴松航的语气倒是很轻松,“很多人都不了解三元,我们只能磨破嘴皮子、走破鞋子去跑市场。”加上有的竞争品牌直接向消费者散布“三元就是三鹿”的说法,给三元奶粉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当时很多员工都不在这个行业干了,不过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现任三元奶粉陕西分公司经理的韩同川,在当时正面临着一次职业抉择。“2008年几乎所有国产奶粉全军覆没,只有三元为代表的少数几个品牌没出问题,它还是各种国家活动的乳品特别提供商,质量有保障,肯定能做大!”和韩同川一样,不少乳企的下岗员工选择“重振旗鼓”,最终加入了三元奶粉。“当时我们都铁了心,一定要做好国产奶粉,必须争口气!”电话那头的韩同川语气带着些许激动。
“每次给吴总打电话他都在外地跑市场。”三元总部市场部的一名负责人说。消费者不了解三元奶粉,那么他就扎到全国各地办讲座搞科普,教大爷大妈和年轻人怎么鉴别好奶粉;经销商有担心,他就逐项详细解释三元奶粉的竞争优势。“每年都得有两百六七十天在外地工作,这几年很少有时间回家陪孩子。”吴松航的语气终于放慢了下来。
靠着嘴皮子和脚板子,加上奶粉本身的过硬质量,吴松航团队愣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别家乳企奶粉业绩下滑时,三元奶粉却在全国花开遍地,连续三年市场增长率达百分之百,在国内奶粉大品牌中保持着增长率第一的业绩,这在业界还是独一份儿,尤其是恰逢国产奶粉发展最低潮的时期。三元奶粉生产基地又迎来新伙伴,占地700亩、年产4万吨奶粉的河北三元工业园今年年底建成,明年将正式投产。4万吨的年产量,至少能覆盖100万名婴幼儿。
“我们员工都给自家孩子喝三元奶粉呢!”谈到三元奶粉,三元食品公司的不少员工都竖起了大拇指。在京城,虽说三元鲜奶、酸奶的香味随着奶车飘进大街小巷,但是婴幼儿奶粉却还是洋牌子主导的天下。不过走访一些“老北京”,他们对三元的情怀也延续到了下一辈,三元奶粉也有了越来越多年轻拥趸。“把每一罐奶粉做到极致”,这是三元人共同的信仰,他们还有着这样一个朴素的心愿:民族乳业再次赢得信赖,对得起百姓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