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奶嘴做为一种能有效避免婴幼儿哭闹的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欢迎,但是相关执法部门的监督抽查却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婴幼儿安抚奶嘴的质量是不合格的。
这些不合格的奶嘴,不仅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还有部分有害化学物质超标。抽查发现,20批次样品中有7批次样品都出现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超标;抽查的20批次样品中有7批次样品存在产品信息不完善的情况。这些质量不合格、信息不完善的“三无”产品,竟然堂而皇之地摆上货架,流入了市场,以50%的合格率构成对婴幼儿的威胁。
对于这种问题奶嘴,刻不容缓的应该是禁止销售,停止生产或责令整改。然而,记者调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新闻可见,在5月12日之前,上海市质监局已经将抽查不合格的结果以及产品的检测报告告知了相关的企业和电商平台,5月21日,记者登录网站时,发现其又死灰复燃。
可见,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只是在抽查不合格后,临时来个“暂不销售”,虚晃一枪,说到底就是“安抚”了一下公众,短短几天之后便又登堂入室了。明明已经公诸于众的不合格品,短短几天便又如此嚣张,是谁给的胆?其中是存在利益勾兑,还是网络监管过于乏力?而这能够让隐患卷土重来的监管,又有什么意义?
明知不合格还兴风作浪的商家,明明检查出了不合格却仍不能追责的监管,都会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捏一把汗,这样的后果只会透支公众的信任。孩子事无小事,安全问题也无小事。曾几何时阜阳劣奶粉事件的阴影还在,三鹿奶粉的教训也犹在,对于孩子们入口的奶嘴安全,我们又怎能止于调查,而不能终于落责?
不能严厉追责的监管都是形式主义的工具,也是对不良商家的一种纵容。正如中国质量协会副秘书长李高帅所说:“我们在生产一些高质量的产品方面,能力是具备的,为什么在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些行业或者产品上,我们却屡屡出现这样类似的质量的问题,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都觉得不可思议,反映了有些企业为了盈利而牺牲了最基本的一些质量要求。”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底线,明知不可为而为知之,这也正是因为追责乏力所致。
新闻中显示,一次监督抽检的结果将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官方网站上公布,同时对于不合格产品和其生产企业,还将进行后续处置。值得思考的是:不上网查询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官方网站的人怎么知道哪些奶嘴不合格?而不合格的产品会不会在后续中又突然“合格”了?这些问题还真有点让人放不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