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不断普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现在随处可见的是孩子拿着手机刷着抖音、最右,即使是春游也无法让孩子静下心来。只要手机在手就根本不管任何事情,成了孩子最好的玩伴,连作业、学习也都被落在一旁。
调查:小学生迷上了“自恋式”APP
一个班里有多少学生还不会玩智能手机上的APP?近日,记者在某小学四年级一个班做了这个小调查。问题刚提给学生们,就惹来一阵笑声。一名男生大声说,连手机都不会玩,跟同学聊天要少好多话题了!
经过统计,全班所有学生都能用智能手机上网,或是看视频,或是用手机答题,或是跟同学微信聊天。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下载了多款APP,除了几款网络游戏,美颜相机、抖音等成了不少孩子喜欢的APP。女生小朵说,她跟几个好朋友都喜欢用美颜相机,能把人拍得更可爱。前些天出去春游,大家就一起用美颜拍了好多自拍。
另一名女生小卓说,最近还有不少同学迷上了抖音视频,除了用APP上提供的音乐拍成好玩的短视频,几个同学平时课间的时候也模仿里面的曲子自编自演,说是为拍好视频做个彩排。反正大家是当成一种游戏在玩了。
家长:全程监督孩子激化了矛盾
五年级学生家长胡女士说,孩子很小就能“鼓捣”各种电子产品了,打电话、看视频,那时大家都觉得孩子有好奇心、动手能力强,现在孩子更能独自摆弄手机半天,又玩游戏、又自拍的,有时吃完晚饭说就玩一会儿,可要是家长不强制把手机拿过来,估计作业都能忘了写。不过真要禁止孩子不碰手机、电脑,也不现实,因为孩子还要在上面完成一些作业,并且还要上传到班级群里一些视频、音频。我们尝试监管孩子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比如全程监督孩子用手机做口算题,等孩子完成这项作业就把手机收回,没想到激化了矛盾,孩子直嚷嚷家长不信任他。
老师:尝试从培养规则意识入手
天津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年级组长袁莉老师表示,让孩子完全与手机等电子产品完全隔绝,是很不现实的。像语文老师需要孩子把读课文的音频传来,数学老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口算的APP上完成口算作业等,都离不开手机操作。老师和家长担心的重点是孩子们在手机完成“正事”之后,还不由自主玩游戏、玩自拍,而耽误了正常的作息。
要想规范好孩子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首先还是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手机片刻不离手,就会让孩子不服气。另外,家长可以跟孩子签一份“君子协议”,约定好课余时间的安排。比如适当玩手机应该是在完成作业、锻炼好身体等任务之后的奖励,对玩手机的时间也要做好约定。
签订君子之约,实际上是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尝试,以一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交流意见,而不是用家长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对孩子而言更有说服力。
学校:帮助孩子合理分配好时间
和平区昆明路小学德育校长孙立娟表示,家长在课余时间控制好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学校老师经常提醒家长的一件事。从学校管理上来说,老师发现孩子有过度使用手机的现象,会在第一时间约谈家长,对家长和孩子做一份私人定制指导,把控好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内容。
另外,学校在素质拓展课程、信息技术课上,教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并且学会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APP。除了规定不允许带手机上学,学校还会跟家长“联手”,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比如给孩子布置课后的体育作业、阅读作业、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多学一些动手技能,以及在孩子经常参与的校内外互动平台上,多更新正能量的内容等。能合理分配好孩子的课后时间,让孩子有更多元的选择,才让正向引导不显得生硬。
专家:懂自律的孩子才算长大了
12355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东玉林老师认为,手机越来越多的功能更吸引孩子的目光,谁能拍出更漂亮的照片、更炫酷的视频就能得到同学更多的关注,也让孩子间的攀比不断升级,这种现象很值得担忧。
处在成长期的孩子自恋一些、偶尔炫耀一下,未尝不可,但过犹不及的道理,在此时同样适用。如果学习注意力因为拍照、拍视频而受到影响,就是过度的表现。因此,老师和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懂得自律,家长和老师跟孩子的各种约定都是因人而异,要想孩子不迷恋电子产品,还是要让孩子有自律精神,懂得自律的孩子不需要监视、提醒,才算真正长大了。
.文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