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乡镇几乎没有母婴店了,县城店也在萎缩。”这句话出自一位从业20余年的渠道连锁老大口中。
曾几何时,秉承着“到下沉市场掘金”的美好希冀,不少从业者将母婴店开到了乡镇或农村。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经营成本低,租金成本、人员成本均可控,相较于饱和的一二线城市投入的资金更少;二是竞争压力小,极少会出现走一步就有一家母婴店的盛况,且乡镇消费者对于门店的忠诚度较高,易产生持续和连带消费。
那么,曾经一度被视作“淘金圣地”的乡镇母婴店,如今的生意还好吗?
在去年年底的渠道访谈中,我们从一些从业者口中得知,当下乡镇母婴店的发展并不乐观。“相较于大连锁和单体店,乡镇上有两三家店的最难受,自己本身没资源,没人进店,员工也消极。”
细究之下,两方面问题尤为凸显: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新生儿是根本,“有需求才有生意”,乡镇新生儿的基数减少,就意味着乡镇母婴店可服务的人群越来越有限。
早在去年,就有乡镇地级市代理商表示,“有个镇子去年只有十几个新生儿,真是用手就数得过来。”今年更甚,一个镇一年只有一个孩子出生、乡镇幼儿园每年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招生规模......这都是来自一线从业者最真实的反馈,米氏孕婴创始人米洪锋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在人口密度不高的一个县城一个月才生五个孩子。”本身覆盖范围有限,生意体量有限,中国新生儿出生率的连年走低无疑是对乡镇母婴店的一重暴击。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爸妈选择外出务工,使得乡镇长住人口流失,在母婴消费上可能会依赖于在工作城市或线上平台购买后邮寄到乡镇供宝宝使用,客户量本身就不多,进店率更是急速下降。
在不可逆转的新生儿下滑趋势下,乡镇母婴店本身经营模式固化,也使其较难抵御市场竞争。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乡镇母婴店仍以单店或者夫妻老婆店的模式存在,连锁化程度低,专业的运营服务能力与技术工具的运用是它们共同的短板,在竞争激烈的母婴市场早已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而谈到大家普遍推崇的可实现门店降本增效的数字化,想要深入践行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且需要持续性投入和长期实践,于乡镇母婴店而言,他们无疑会更关注这其中的投入产出比。显然,仅是迈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就并非易事。
“内忧外患”下,乡镇母婴店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