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品类都是从非刚需走向刚需品类的。母婴行业的刚需品类——婴配粉,就是最好的例子。营养品也正在这个道路前进。
市场教育的助力
最早国内没有婴儿专用配方奶粉的概念,笔者小时候喝的奶粉基本都是5元一袋的奶粉,没有成人和婴幼儿之分。进口品牌把婴配粉的理念带进来之后,推动国内婴配粉品类快速崛起,历经迭代,直至发展成为千亿的市场。
没有婴配奶粉的时候,小孩子喝什么呢?母乳、普通奶粉亦或者和成人一样喝米粥、迷糊。彼时教育消费者要喝婴配粉,都会觉得没必要,非刚需。而婴配粉国内正式诞生才不过短短20多年,就已从非刚需品类成为刚需品类,成为宝宝的主口粮。这个过程重在教育。
而纵观今天的母婴营养品,其实也在逐渐呈现这样的过程。从不被大众熟知,到各种被推崇和教育,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认知到营养品的价值,开始主动买营养品。同样,这个过程里,市场教育功不可没。
营养品品牌和渠道通过各种各样的妈妈班、活动、节日不断教育消费者,使其意识到营养的价值,培养吃营养品的习惯。近年随着新营销的发展,各类专家、老师、达人也在各种种草平台上宣传推广,很多消费者还未成为父母之前,自己就有吃营养品的习惯,他们顺其自然地也会给宝宝补充营养素。
尤其是疫情之后,很多消费者都开始注重营养健康,不少门店老板发现,现在的营养品教育“很简单”,基本跟宝妈讲营养补充都会接受,很多宝妈还会主动来咨询。
在营养品推广的过程中,奶粉起到助推作用。能够被添加进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大多都是基础营养的范畴,如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及维生素,奶粉从业者不断教育着这些基础营养元素的作用,带动了消费者对营养素的认知。
刚需的走向
但是,行业都有个默契,当市场需要教育的时候,就有服务溢价空间,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培养市场,某种程度上赚取的是“信息差”。
而当“信息差”失去的时候,品类就开始走向快消化、大众化,原有的高溢价空间也开始被压缩。比如快消品,这个领域是不需要教育的,也不用教育,高考靠广告拉动,产业链利润被极度压缩,渠道商要靠高速的流通,赚的是效率和周转的钱。
奶粉现在开始有这个趋势,品牌化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顾客越来越专业,开始不用终端教育,渠道推力在减弱。奶粉似乎变成了母婴行业的“快消品”,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近日就有代理商与笔者交流表示,做奶粉好像失去了掌控感,主动权、操控权都在品牌商手里。这也是快消品的特征表现。
那么,现在被带动起来的营养品会成为下一个奶粉吗?
按照品类发展规律来看,营养品会成为像奶粉一样的刚需品类,精细化养育是重要的推手。但是,这个过程来得不会那么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较于奶粉,目前营养品的渗透率较低,还有广阔的市场教育空间可以挖掘。有数据显示,某连锁单店一个月卖200万奶粉,而营养品只有5万的流水,这意味着,会员的营养需求还没有充分开发,市场教育虽然一直在加深,但远远不够。
而且当下营养品市场还没有形成绝对的头部品牌阵营,也没有能够辐射全国的全民品牌,真正的大财团还没有完全进来,这个市场还有很多机会。
要知道,非刚需品类成为刚需品类的过程恰恰是产业最好的红利期,就看谁能抓住市场红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