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江苏省药监局官网公示信息,江苏娇颜芭比化妆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娇颜芭比”)生产的一款名叫“爱无可及婴儿草本益肤霜”(批号221004-1B),被检出含有化妆品禁用原料——特比萘芬。
截自江苏省药监局官网
据了解,特比萘芬是一种抗真菌类药物,通过抑制角鲨醇环氧化酶(真菌细胞生物合成固酶的关键酶)产生抗真菌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和某些酵母菌具有杀菌作用,对白念珠菌则仅有抑菌作用。
而根据我国化妆品相关法规明确规定,化妆品不得添加抗真菌类药物等具有药理性质的成分。很显然,娇颜芭比的上述行为违反了《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故江苏药监局宿迁检查分局予以没收相关违规产品1613盒,没收违法所得3167.50元,并同时给予娇颜芭比罚款3.8万元的处罚,并建议立案调查。
“爱无可及婴儿草本益肤霜”产品备案图
01
涉事企业多次上通报“黑榜单”
事实上,在本次被罚之前,娇颜芭比就曾多次被官方通报“点名”。
在隶属于国家药监局的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发布化妆品企业风险预警提示(2022年第一期)里,公开风险指数排名前10的企业就包含娇颜芭比。而娇颜芭比的风险指数,主要来自其生产的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被国家药监局通报。
据了解,2021年3月,娇颜芭比被江苏省药监局抽检出其生产的2批次“婴幼儿接骨木修护精华霜”含有化妆品禁用原料达克罗宁、新康唑。同年5月,娇颜芭比又被四川省药监局抽检出其生产的“洛洛森林婴幼儿接骨木修护精华霜”含有化妆品禁用原料咪康唑。2022年1月,娇颜芭比被安徽省药监局抽检出其生产的“童泰七草修护霜”含化妆品禁用原料氯倍他索丙酸。
而此次涉事的则是旗下一款儿童面霜,备案编号为“苏G妆网备字2022004437”,备案人为娇颜芭比,该产品外包装明确标识有“小金盾”,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儿童化妆品。以此次被罚的“爱无可及婴儿草本益肤霜”产品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仍有多个商家在售卖一款与该产品备案产品名一致、备案编号一致,但包装不同的儿童化妆品。
“爱无可及婴儿草本益肤霜”平台售卖图
然而,儿童化妆品违禁添加并不是个例。今年以来,几乎每隔一个月就会有一起较大的、引发业内关注的儿童化妆品相关违规案例发生。
譬如,上月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7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的通告(2023年第53号)》中,就有2批次是婴童护理产品。其中1批次是金发拉比妇婴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发拉比)生产的“贝比拉比蛋黄油”被检测出添加违禁成分黄体酮。另1批次为广州恒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澜生物)生产的“婴贝萱婴肤霜”被检测出添加违禁成分特比萘芬。
根据我国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明确指出,黄体酮在内的7种组分均为性激素,禁止添加在化妆品中。而特比萘芬是一种烯丙胺类抗真菌药,俗称“脚气药”,有光谱抗真菌的作用,同样是我国明确禁止在化妆品中使用的违禁药物。截至发稿前,笔者在淘宝平台查询,贝比拉比蛋黄油已经下架,但婴贝萱婴肤霜仍在售,最高月销量300+。
同样地,上述2批次婴童护肤的生产企业,也并非第一次被通报批评。金发拉比在前不久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中就被通报过一次,恒澜生物更是此前被多次曝添加他克莫司违禁成分“红色蜗牛婴初霜”,以及“嘟卡珍肤霜”等婴儿面霜的生产企业。可以说,这些涉事企业均是添加儿童化妆品禁用原料“惯犯”,儿童“毒面霜”已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品类。
02
儿童“毒面霜”为何屡禁不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15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要求,抗生素类、激素类等违禁成分不得用于化妆品。但若不法商家利用目前国标《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含增订部分)及其他国标中,关于检测化妆品禁限用物质的方法中检测项目不包含的成分“侥幸”上市,在后续检查中,相关部门仍然可以启用《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中关于补充检验的有关规定,进行核查。
目前儿童“毒面霜”添加的违禁成分几乎都是针对儿童湿疹等过敏现象。据了解,皮肤拥有完整的免疫系统,要到孩子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成。过敏反应与抗感染免疫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长期使用行激素类、抗生素类产品,孩子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且药物浓越高也需要越用越高,这也或会导致孩子成长为过敏性体质,带来终身伤害。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皮肤过敏过于上心,正是这种心理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曝光和处罚,也反映出了官方正在最大力度地打击儿童化妆品类的违法违规行为。自《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发布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今年9月,还发布了关于《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对儿童化妆品的产品配方要求、产品执行标准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此外,明年5月儿童化妆品还要求提交产品安全评估报告,可以说,堪称“史上最难”的儿童化妆品法规要来了。
在未来,相信在多项法规并行实施,以及日常抽检的加持下,儿童化妆品的安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而那些怀着侥幸心理,“屡教不改”的企业,也终将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