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5年,是中国母婴行业突飞猛进、风云变幻的二十五年。
站在行业的高点回望过去,从最初的夫妻老婆店、传统单店、连锁系统,到新零售模式兴起,线上线下加速碰撞、融合,再到如今多元化体验、场景化交互、创新型消费的崛起,每一步发展与变革不仅顺应了中国母婴家庭消费结构的变迁,更见证着零售行业三要素中“场”的迭代、升维与进化。
初始起步阶段(1998年-2008年)
传统线下渠道主导,专卖店兴起,门店趋于连锁化
彼时,中国母婴零售行业才刚起步,在这一阶段,商品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场”也主要体现在物理空间上,这一时期的母婴消费者多数只能在商超卖场母婴专区或是批发市场进行选购,而且需要分别去到食品区、卫品区、服饰区才能购买到奶粉、尿裤和童装。直到2000年前后,第一批母婴店以一己之力拓荒,母婴专卖店才逐渐从商超中独立出来且日渐兴起,甚至与商超母婴渐成“分庭抗礼”之势。
2000年到2008年的几年间,国内母婴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线下母婴零售业态也愈发趋于成熟,其中一大典型特征即是,母婴实体店逐渐向品牌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尽管此时线下市场依然主要由依靠地缘优势,为周边居民提供基本母婴产品的夫妻老婆店、个体单店为主,但同时也有乐友孕婴童、米氏孕婴童、中亿孕婴、谷子孕婴等区域连锁先后创立,凭借对各自区域市场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经营策略迅速抢占市场。
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2016年)
电商掀起网购风潮,新业态破局,新模式创新加速
2010年之前,确实称得上是母婴零售实体行业的黄金发展期,母婴单店、小连锁日子滋润,区域连锁和全国连锁都在加速跑马圈地,以规模取胜。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孩子王,自2009年创立之初就打破了行业传统渠道以小体量、卖产品的惯例,以大店模式开疆拓土。
然而2010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基础支付、物流、数据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商平台一路高歌猛进迎来爆发式增长,例如,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通过提供线上购物、高效配送等功能,满足了消费者更加便捷化、多样性、一站式消费的需求。此外,在2014年,蜜芽宝贝、贝贝等母婴垂直电商先后上线,之后像是妈妈网、宝宝树一类的母婴社区也开始尝试加码电商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专业母婴知识和购物指导的同时也为其母婴消费提供了平台和阵地。与之相对的是,受此冲击,母婴客户愈发分流,传统母婴店因而遭遇重创,不仅价格和便捷性拼不过,连玩法也不够多元和新颖,一度陷入低迷期。
同时,在这一阶段,进口母婴店也从崭露头角到成为母婴单店的中坚力量,梳理来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品牌失势,进口品牌迎巅峰时刻,不少母婴店凭借为数不多的进口产品拯救门店生意,另外,进口母婴店也是在这之后开始成长为一个独立的零售业态,凭借对一代母婴消费者安全、信任需求的满足,不少从业者赚得盆满钵满。
平稳推进阶段(2017年至今)
迈入多元协同时代,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兴并行
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放开,新生儿出生率的止跌上扬一时间为母婴实体零售行业的发展再添一把火,但随后几年,基本上是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在下跌,线下母婴实体也顺势开启了多元业态并存的存量竞争。
首先聚焦线下市场,母婴店的业态愈加丰富,这一时期,部分进口母婴店转型为高端生活馆,同时,精品母婴店登上舞台,不仅提供丰富、优质的商品选择,还注重个性化的场景和服务;调理型母婴店热度攀升,引入专业导购、营养师甚至医疗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儿童健康咨询和健康调理服务;更有门店与早教机构合作,开展育儿讲座、儿童早教课程、亲子活动等多样化服务项目,增强消费者的互动性和黏性。
其次再来看线上,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和电商平台内卷提升的合力,线上购物越发深刻地改变着母婴群体消费模式。在此背景下,社群团购、即时零售也与母婴消费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深度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快速的购物体验。同时小红书、抖音等新兴社交媒体也逐渐植入电商基因,通过种草、拔草、晒单的一系列行为影响着母婴用户的购物链路。
此外,大数据与云计算同样被用于线下生意,大小母婴连锁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进程,以求用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方式重构供应链、重塑购物体验,为线下母婴零售打造出了更全面的竞争力。
时至今日,当母婴零售回归生意本质,新的一轮升级已经开始。7月15-16日,由母婴行业观察主办的「2024第十届全球母婴大会暨母婴行业观察十周年庆,将在上海高能来袭,来现场,一起探讨母婴零售之“场”的变迁轨迹背后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