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在不同的行业应该有不同的应用。不管是目标、角色化、内容还是管理形式,应当结合这个行业“入口”个性进行设计。以单一主题或单一品类为售卖或服务特征的产品社群观念,并不完全适合零售业,就像过去许多定价、渠道和促销零售理论很难在综合度高的零售业运用一样。
社群,是互联网思维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关于社群,以人为入口的互联网公司研究很多,李善友先生讲“社群是商业模式”,吴晓波说“社群是互联网送来的最好的服务”,阿里的张勇先生说“C2B”是未来。社群,像昭示着某种趋势!
关于社群,最有感受的是疯蜜张桓先生的几个观点:
1、社群成员画像应当清晰。如疯蜜,是美少妇的社群,狮子会是慈善企业家的社群,说不清成员特征,可能就是个圈子或人群,所以逻辑思维甚至都很难称的上为真正的社群,许多微信群更难说是社群。
2、社群应当有大家认可、可实现的目标或信仰。基督教是最好的社群,社群应当明确目标事情。减肥群,没意义,六十天练出马甲线可能社群才能存在。
3、社群应该是去中心化的。
4、社群组织应当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用方便的资源。
5、高频的内容是社群存在的基础。
6、慎重商业化是社群的重要方面。
如何管理社群,也有众多的研究内容,简单总结而来,包括:社群必须确定规则,加强管理;社群的运作需要角色化,推动自组织;高质量的内容是社群良性发展的保障,必须加强内容建设;共享、互动、互利才能保障社群长久,必须建立相关机制;社群的管控:规模、开放、正能量等,必须设立管控规则。
移动互联技术让开放式链接和病毒式扩散更加高效,多处的引爆点、众多的玩法让人脑洞大开,很多时候,我都感慨,搞互联网的人真会玩!
零售业社群营销状况
与一个同事商讨业务时,我们猛然发现,除了电讯、银行、医院等机构,许多品牌零售是当地拥有最大人流入口的行业,虽然现在流量在下降。步步高杨军说,步步高的存量会员已经占湖南人口的40%,在三四线城市,绝大多数企业全城的会员办卡率会超过40%。超市我们只是有商品信息,百货我们不掌握商品,购物中心事实上我们也不拥有商品和业态,我们唯一拥有的是顾客资源!但我们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手段理清顾客数据化和顾客画像,更不要讲进行社群精准营销。我们很多的会员系统只是简单的、断点式的进行会员基础分析,我们有了许多会员粉丝,但很多是僵死粉,我们也缺乏与他们的强关系。
一位专家说,红利一来自于创新,二来自于落后,中国的零售走过了业态驱动和网点驱动两个阶段,今天,可能需要实踏实的要回归到用户驱动的阶段。关于零售的变革,我们讲了很多业态、技术、渠道、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内容,但似乎唯独在顾客研究方面不见精进。许多公司致力于做顾客全方位生活方式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提出了体验、顾客生活场景、顾客生活方式研究等等内容,但多少零售人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内涵呢?
杜子健先生曾经在一次营销课公开演讲中举了个例子:一位卖狗粮的电商请教为何自己的店铺无人问津,杜子健建议店主将店名改为“狗粮专家”,然后立马有人来咨询!杜子健又在分析,从生活方式和场景上讲,许多养狗的人事实已经将狗“拟人化”,所以,店主应该思考的是这个“狗人”的生活方式和场景是什么,比如狗碗、狗床、狗包、狗玩具、狗红酒、狗化妆品等等,还建议店主应该去了解全世界所有狗的品种和习性,能够像狗日报一样做的专业,内容丰富!
我们的零售,真正了解女人买衣服是为了那份人前的赞誉吗?年轻人有些购物是为了标榜我的个性吗?买菜是为了家人的健康温馨吗?我们看的见许多家长看孩子在儿童乐园玩而自己无聊地玩手机吗?可能有人说,我知道,不就是营造顾客体验吗?但体验具体是什么,五官满足的行动方案是什么,其中有大量的冷知识系统和细节!
现在去商场购物,最烦的是营业员一直跟着,“迎光临,请问你要什么?”“有什么可以帮你的?”,有时真想回他们“我有病,你有药啊?”手机里关注的微信号,每天推送的都是这个折扣那个折扣,有次居然收到卫生巾的促销信息,我是老爷们!看了许多百货组织的VIP 活动、亲子活动,寥寥几人,参与的人来吃吃玩玩,拿些纪念品就走了!下次还来吗不知道!我们如何与顾客建立链接?我们知道顾客是谁吗?我们如何与之建立强关系呢?我想,这要回到社群这个话题。
对零售业来说,社群组织有很大的难度,因为零售业经营有较高的综合度和复杂性,很难满足社群画像清晰的特点;从购买特征上看,各种购买心理交织,也常常只能从价格上分出高中低档;建立一些顾客社群,除了销售,也很难寻找的社群存在的非销售理由和目标。而商业化,最容易摧毁社群存在的朋友和信任关系!
另一方面,少部分品牌有自己的社群,如Nike+ run club、特步的xtep 社区等,绝大部分品牌,都是建立自己的微信圈子,通过折扣、赠券的销售锁定,更像是伪社群。在品牌圈子多维度、海量纵深度的情况下,零售业自己的社群反倒很难!